几天前,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半年报”悉数出炉。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的同时,科创新动能的力量在四地都充分显示出来。上半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9.1%,江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8%,浙江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42.0%,安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7.8%。
2016年至今,G60科创走廊从1.0版迭代到3.0版,涵盖沪苏浙皖九个城市。数据显示,以2018年的100分为基期,2024年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发展指数达到170分。2024年九城的研发经费投入增幅高达82.4%,年均增幅约12.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从1.6万家快速攀升到2024年的5.9万家,增幅高达2.8倍。
一条从中心城区普陀区延伸而出的“科创带”也正为长三角提供新的增长点。串联起沪宁沿线8个城市的“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积极打造“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和服务中心”四大功能。普陀区会同沿沪宁城市科技产业部门,共同梳理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形成重点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等350项资源,技术攻关、产业联动等162项需求及合作项目62项。
青浦园区、吴江园区、嘉善园区,整体形成49.16平方公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也是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今年7月,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两区一县政府提出十二条举措,从强化改革集成、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域协同、强化要素互认共享三个方面推动高新区发展,并提出两区一县原则上每年投入跨省域高新区建设发展的资金总量不低于1亿元。
当下,由上海生长而出的“区”“带”正带动长三角科创力量集聚成势,它们是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载体和依托,立法则是灯塔和航向。《决定》明确,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强化苏浙皖创新优势,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参与,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
截至2024年底,长三角区域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33%、长三角地区跨省域国内发明专利合作申请量达到9545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64.39件,三省一市间技术合同成交额较2021年增长145%。2021-2024年,长三角区域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94项,占全国45.8%,其中长三角合作45项,占获奖总数23.2%。
深度整合长三角科创力量,区域对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平台设施建设等重大任务当仁不让。“上海光源”和“合肥光源”正共建第四代大科学装置“合肥先进光源”,预期于2028年建成验收。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累计已在长三角区域布局专业研究所、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载体105家,孵化培育146个引领性重大创新项目落地长三角区域。
产业创新方面,长三角区域也在持续探索。2022年,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正式试点实施。迄今为止,计划共征集企业需求541项,对外发布重点揭榜任务89项。其中,2025年征集需求212项,近期将发布揭榜任务69项,创历年新高。2022年以来,计划累计立项支持项目87项(含基础研究),财政投入超3.4亿元,总投入预计超17亿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不断加速融合。
长三角还推出了科技创新券,利用试点区域财政科技资金,支持区域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向区域内服务机构购买专业服务。如今创新券的通用范围不断拓展,从试点时的“青吴嘉马”扩展到了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全域,以及安徽省马鞍山市。目前已有超过5000家企业申领长三角创新券,创新券服务金额超过5.5亿元,创新券支持金额超过1.8亿元。
475.82MB
查看224.90MB
查看97.1MB
查看450.48MB
查看
网友评论更多
396殷伦蝶f
达州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党总支书记、支队长孙昆鹏被“双开”
2025/08/01 推荐
8196昌磊韦670
人民网三评“AI伴侣”之一:不能忽视情感伦理
2025/07/31 推荐
734淳于滢榕bh
日本多地民众屋顶避险,海啸警报持续
2025/07/30 不推荐